西安市新城区精心打造
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区乐园
 |
青少年模拟法庭(资料图片) |
近年来,西安市新城区在89个社区中,以“社区文明和谐、孩子健康快乐”为抓手,着力完善“三结合”育人网络,使社区成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的基地、健康成长的乐园。
一、整合资源,形成合力
一是整合人力资源。从全区选派200名优秀教师开展“真情面对面?教师社区行”活动,担任社区德育工作的组织者、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络员;组织100名在社区工作的大学生与留守学生、单亲学生、残疾学生和生活困难学生结对帮促,共同做好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管理工作;组织68名法官编写青少年犯罪庭审预案,在14个社区开设“青少年模拟法庭”,让青少年模拟公诉人、法官、辩护人及被告人参加庭审,6000多名社区青少年受到教育。目前,全区形成一支包括社区干部、片区警察、社区教师、“五老”队伍、学生家长、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校外德育队伍。
二是突出联动共育。有效整合驻区303家文明单位的设施资源,广泛开展“结对2+1、携手护春苗”活动,采取2家文明单位帮助1个社区的形式,弥补社区活动资源的不足。兴盛社区和市体育场签订协议,组织青少年进行体育健身;二七工房社区借助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,引导青少年品味“书香年华”;红星社区和西北建筑设计院一起,创办“四点半”学校,开展课余活动,解除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。截至目前,83个社区和188家国家、省、市、区级文明单位分别签订了“结对育苗”协议,13个图书馆、8个校外基地、42个多功能厅、56个体育场等设施对未成年人开放,满足了未成年人就近就便活动的需求。
【详细】
黑龙江省绥化市下足“联”字功夫
凝聚工作合力
近年来,黑龙江省绥化市围绕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,积极探索创新载体和方法,采取“联建、联动、联教”的方式,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,不断提升工作效果。
 |
绥化安达市开展“城乡学生手拉手”活动对接现场 |
一是强化组织领导,健全“联建”机制。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构、工作队伍和工作制度,健全组织网络,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,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、党政群齐抓共管、文明委组织协调、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、全社会参与联建的良好局面。在城市,积极拓展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,通过政府投入、区企共建、区校联建等形式,加大对青少年综合社会实践基地、社区绿色上网中心的建设力度,新建改建各类活动场所66处,总数达到166处,实现社区全覆盖。在农村,利用新农村建设中心户这一阵地,通过村企共建、文明单位帮扶、社会捐赠等形式,建设农村留守儿童“关爱之家”,为加强农村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提供保障。在队伍建设上,按照“专兼结合、自愿参与”原则,全市先后建立了5支队伍,即:社区专职德育教师队伍、校外辅导员队伍、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、法制宣传队伍、心理健康教育队伍,总人数达到1200人,有效提升了德育工作效果。
二是注重“三结合”,构建“联动”网络。发挥社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桥梁纽带作用,依托社区家长学校、青少年活动中心(室)等阵地,采取“启动、互动、行动”等方式,开展社区与学校、学校与家庭、长辈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,积极构建“联动”育人体系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,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,注重学校育人、家庭育人、实践育人相结合,从小处着眼,从小事着手,组织学校、家庭、社区联合开展“为了孩子,共筑美好明天”、“家校大家乐”、“净化环境、爱我家园”等共建共育活动以及“一助一”、“多助一”结对帮教等活动。
【详细】